首页 > 案例 > 详情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变身图书馆——东南角楼室内“景区化”改造修复

一、概况

(一) 项目背景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位于东城区北京火车站东南,紧邻外城七座城门之一的左安门,故又称左安门角楼。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修建于公元1553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北京市文物局于2012年启动外城东南角楼的复建工程,2015年底完成建筑主体复建,但届时楼内功能尚未确定。直至2016年4月终确定将其内部作为图书馆使用。

在多家公司共同竞争下,项目组经过积极踏勘、拜访相关专家、充分准备物料后,于7日内完成设计方案,在竞标中获得甲方和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最终顺利中标,本项目也是光影侠践行“景区型博物馆”核心理念,在北京市东城区承揽的第二个展馆项目,继续保持良好口碑。

(二) 项目难点,“景区化”工具来解决

本项目复建工程启动时,仅单纯考虑了建筑主体复原问题,复建初期并未考虑建筑室内使用功能。故建筑体复原完成后,现场空间受层高所限,梁下高度仅2.4米,建筑内无窗、便无自然采光,建筑空间自然死角较多,低矮阴暗的自然条件不具备图书馆打造条件,此为其一;第二,此馆定位为老北京图书馆,如何将北京本土民俗文化与作为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相融合,也是设计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三,项目工期紧张,为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折子工程”,区长挂帅督阵,同时今年北京又迎来了许多重大活动,施工工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近半年的项目深度打磨,在2017年10月28日,角楼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获得广大市民欢迎,及各方媒体的争相报道。

(以下为各媒体报道节选)

image001.png

image003.png

image005.png

北京卫视《特别关注》栏目报道视频截图

image008.jpg

北京晚报截图

各微信公众号报道节选.jpg

各微信公众号报道节选

各微信公众号报道节选2.jpg

各微信公众号报道节选

二、 景区型场馆“运营思维”下的亮点

2.1技术亮点

由于进行角楼建筑复原工程时尚未就其功能进行定位,故整体建筑空间不便于利用,举架低、建筑内无窗、建筑死角多。

现场踏勘照片.jpg

现场踏勘照片

我们采取了四种方法解决以上问题:一是使用了水纹不锈钢吊顶,在满足消防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水纹不锈钢漫反射原理,增大照明效果,增强景深效果,遮盖了层高不足的瑕疵;二是通过功能灯光、艺术灯光增加局部灯效,并通过反射增加部分光照效果,从而弥补自然光照不足问题;三是将死角区域合理规划在开放区以外,使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

image025.jpg

现场竣工照片(一层水纹不锈钢吊顶)

二层功能灯光艺术灯光的运用.jpg

现场竣工照片(二层功能灯光、艺术灯光的运用)

image031.png

一层功能分区图(将相对狭小的死角空间划分为非公共开放区)

image033.jpg

二层功能分区图(将相对狭小的死角空间划分为非公共开放区)

四是充分利用墙体、区域隔档作为书架,不再单独设置书架,使阅读区域更开阔。

二层墙体隔挡书架.jpg

现场竣工照片(二层墙体、隔挡书架)

2.2设计风格亮点

设计团队直面挑战,以北京建筑民俗元素为切入点,结合角楼自身历史文化价值,打造“最北京图书馆”,设计风格京味十足。

北京建筑民俗元素.jpg

现场竣工照片中截取的北京建筑民俗元素

image047.jpg

一层部分老北京物件展品

2.3空间利用亮点

本项目为图书馆用途,方案设计时甲方提出将定期安排读书会、文化论坛、新书发布等活动。但现场可利用空间有限,这也是景区型场馆“运营思维”的重要思考点。项目团队首次在展陈项目中使用移动展板技术,可根据展陈主题随意变幻展览游线及展墙布局;需清空场地时,短短30分钟即可将展板全部收入库房,换来一层全敞开式空间。

一层小讲台区域施工前现场照片及设计效果图.jpg

一层小讲台区域施工前现场照片及设计效果图

image052.jpg

一层小讲台区域竣工现场照片

image055.jpg

现场竣工照片(一层移动展板展示照片)

2.4 工程亮点

由于本项目展馆类别的特殊性,无法使用消防喷淋,这也是困扰众多展馆项目的一大消防难点。我们引入国内最新消防技术,即七氟丙烷消防技术,它能安全有效地使用在公共场所,气体施放迅速,灭火速度快,无色、无味、无毒,相比其他常见气体更安全,灭火后不留任何残留物,对被保护物对象无损害。

image056.jpg

领导视察现场竣工情况照片(副区长询问“七氟丙烷”消防设备相关问题

左一:东城区副区长葛俊凯,右一:东城区文委主任王伟东,左二: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

三、感恩第一个“景区型”图书馆项目

本项目是光影侠承揽的第一个“景区型”图书馆项目。团队从专业角度出发,精准地分析出了现场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既满足了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又紧扣老北京文化展现,最重要的是从设计落位、展馆运营、施工工艺、开馆支持等方面切合实际地为甲方着想,获得东城区从区长到馆长的一致好评。2017年11月7日,工程竣工会议上,甲方为我公司颁发荣誉证书以示感谢。

image058.png

领导视察现场竣工情况照片(左三,东城区常委、宣传部长周家雷)

颁发荣誉证书.jpg

工程竣工会议 甲方领导为我司颁发荣誉证书

四、“景区化”工具在公共场馆中的应用启示

角楼图书馆项目是在全国上下推动全民阅读、为满足更多民众对公共阅读空间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如今,它的升级亮相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等战略要求和理念是密切呼应的。正如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王伟东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所说:“古建与复建古建同阅读空间的结合,是一种有潜力的新模式”。

这个项目圆满结束了,看着人们沉浸在角楼图书馆中的欣喜,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被现代化建筑层层包围之际,左安门角楼没有被吞没,而是获得了重生,古建成为了这里的天然优势,成就了角楼图书馆的特色定位。“老北京”的主题设计、“公益性”的社会担当、“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都是城市古代建筑应用设计中可参照、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愿角楼图书馆越来越好。

相关链接:

人民网:角楼图书馆"最北京":栖身复建古迹内 本地文献超7000册

北京青年报: 左安门角楼变身图书馆免费开放

网易新闻:古都地标角楼“变身”图书馆

新浪: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变身图书馆 为京城首个建在古建里的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网:北京文化新景点——角楼图书馆掠影

北京晨报:老北京地标变身角楼图书馆 贴心小物件深得读者心

搜狐:当角楼变成了图书馆……

百家号:北京市民新去处——角楼图书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角楼图书馆“最北京”:栖身复建古迹内本地文献超7000册

本地宝:北京角楼图书馆免费开放 地址在哪交通指南

北京合点: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变身图书馆

首都文明网:角楼“老北京”图书馆2017年4月开放

凤凰网:角楼图书馆“最北京”

中国新闻网:角楼图书馆“最北京”